让年“味”儿在创新中滋润绵延
来源:凤凰新闻在线 浏览量:4334
分享到微信:
二维码

      5.jpg

      告别甲辰龙,金蛇迎春来。我们张灯结彩,神州同庆。

      对中国人来说,回家过年、一家团聚既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,也是不可或缺的情感需求。尽管春节传承千年的精神内核始终没变,但春节是“活化”的文化,需要与时俱进,需要激发春节的新活力。

      每到春节,年味的变化总会备受舆论关注。在科技的加持下,“互联网+春节”创造了一批“新年味儿”。电子红包裹着美好祝福,突破时空阻碍传递到各处;一家人围坐一起来一场“家庭云K歌”,成为年夜饭后的新风景;云庙会、VR观展、电子烟花秀,给百姓过大年时的文化生活添了许多新乐子,等等。然而赋予“新年味儿”以意义的,又并非网络技术,关键在于能否形成集体记忆,这是触发文化意义上的深层感悟。当熟悉的年味儿弥漫在移动互联网上,也为春节注入了新的集体记忆。

      不变,源于热爱和传承;变化,来自与时俱进的意识和勇气。“变脸”更新了的年味、年俗、过年方式,适应了群众文化新需求,为春节注入更多生机活力。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,才能让更多人成为参与者、记录者,才能将传统文化真正传下去、用起来。

      “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、建设文化强国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这是我们新的文化使命。” 如何更好担负起这个使命?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是必然要求。近年来,传统文化“两创”实践硕果累累。八达岭长城借助5G、VR、AI等科技,使得跨年活动震撼人心;大唐不夜城古诗灯光秀、“盛唐密盒”吸引众多游客;簪花、点翠等非遗手工体验遍地开花;中式婚礼、中式茶饮、中式服装,在年轻人中刮起国潮风……创造是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文化自信的基础,而创新是让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强的路径。

      山东举办黄河大集,琳琅满目的手造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;北京厂甸庙会、九曲黄河阵灯俗等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将集体亮相,展现地道的京味儿年俗;四川阆中开启春节“抢银水”,人们争相早起挑井水、抢好运……全国各地都纷纷拿出“看家本领”,迎接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,为人们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。以首个非遗中国年为契机,汇聚更多力量,聚焦传统文化传承创新,更好构筑中国精神、中国价值、中国力量,这是我们的情怀,也是我们的责任。




如遇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:400-1689-737

失眠多半是“肝火旺”,建议中老年:春天多吃2种青菜,养肝降火 清明假期第三天绿色低碳祭扫群众超600万人次 清明共祭轩辕黄帝 两岸血脉相连 春天这菜正当季,人称“养肝菜”,脆嫩鲜香营养高,别错过了 老年痴呆是吃出来的?医生坦言:3种饮食习惯会增加痴呆的风险
清明节假期首日各地接待现场祭扫群众3300多万人次 豆腐立大功?提醒:经常吃豆腐的人,不出半年,身体或有4个变化 重庆石柱:万亩晚熟柑橘助农增收 在茶汤表面画熊猫?外国青年体验中国传统“茶百戏” 英烈纵无名,山河永不忘!
唯一不含草酸的“野菜”,铁是菠菜的几倍,现在正当季,别不懂吃 河南嵩县:春色满湖城 黄河壶口瀑布变“清”了 “清流飞瀑”美景如画 低空旅游迎政策利好 “City Fly”有望接棒“City Walk 中西医监测智能手表为人民健康送福利
奋进、美丽、温暖,在正能量里“邂逅”中国模样 钟南山呼吁:不要为节约吃剩饭剩菜 父母的眼界和观念对孩子起决定性的作用 贵州百里杜鹃“祭花神” 非遗魅力引游客 “土特产”里的乡村振兴密码
“演艺+文旅”让红色文化“活”起来 给予孩子自由成长,才是父母该做的事情! 清明前后抓紧吃这菜!鲜过韭菜,错过等一年 千年侗寨杰作!不用一钉的鼓楼如何成为“活建筑史书” “美美与共”艺术展在巴基斯坦举行
家庭过期药品回收活动21年累计回收超1800吨 江苏长江(湿地)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工作推进会召开 从“扶智”到“铸魂”——援青教师扎根雪域高原 雷军被夸逆生长自曝减肥初衷:英语不好已让母校蒙羞 不能形象欠佳 小小羊肚菌撑起乡村振兴“致富伞”
千亩菠菜迎丰收 产业振兴正当时 托管服务助春耕 乐享春光 吉州窑:传承千年制瓷技艺 福建泉州:古桥红树共潮生